近年来,在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方面,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收获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拥有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建成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出版省级一流教材1部;获批山东省特色软件学院、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急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平台……
当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大学应如何重塑课堂,才能培养出驾驭未来的创新人才?计控学院的实践给出了答案。
锻名师,为教学团队深度赋能
一支站在学科前沿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最有力支撑。计控学院实施“进阶培训—激励保障—质量评估”三位一体的师资提升计划,设立“AI+教学技术工作坊”,汇聚人工智能专家、企业工程师与教学名师,组建“三元”导师团队,开展系统培训,打造跨学科教学力量。同时,出台质量保障与激励文件,全面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与数智化教学能力。
通过师资提质工程,教师教学与教研能力显著增强。学院软件工程系主任马朝青在山东省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实现学院在该类赛事上的新突破。近年来,学院共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承担省教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5项。
分阶梯,人才培养“个性化”
本学期,计控学院的一堂程序设计类课程上,教师设置了高阶实验模块,引导学生从基础迈向复杂问题求解。“分层分类”的培养策略,强化了课程的高阶性与挑战性,让人才培养拥有个性化的模式。
课程是能力养成的核心载体。计控学院全面推进“数智赋能”的一流课程建设,同时以“思政引领”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将智慧医疗、低空经济、信息安全等前沿成果转化为教学与思政案例,让学生直面科技与伦理的现实命题,体验从理论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
近年来,学院《统一建模语言UML》课程获评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及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与《海洋环境智能监测虚拟仿真实验》也入选省级一流课程,一批又一批学子在高质量课堂上受益。
扩资源,打造多维学习场景
把AI融入课堂,学习场景便有了无限可能。计控学院积极建设多模态教学资源体系,涵盖在线课程、AI智慧课、实验与虚拟仿真平台、知识—能力—问题图谱及在线题库,已完成103门课程的智能化升级,推出15个学习智能体,形成可复用、多场景适配的数智化资源库。
通过深度融合智慧教学工具,计控学院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与学习行为分析;依托知识图谱实施精准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借助能力图谱科学评估学习成效,使用OBE教学质量评价与认证管理平台统计分析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学院引入“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AI模型接口,实现AI辅助学习。国家一流课程《统一建模语言UML》建设了AI智慧课程,构建包含5.38万个知识片段的课程专属AI知识库,形成覆盖468个知识点、融合思政元素的知识图谱、能力图谱与问题图谱。《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实用教程(第二版)》获评山东省一流教材。
搭擂台,在项目中练就硬本领
人才在实践中才能快速成长。计控学院推行“筑平台—引项目—建案例”实践育人计划,在国内较早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与新华三数字创新学院,获批省级特色软件学院、实习实训基地与拔尖创新人才基地。
引入智慧交通、区块链、大数据等校企合作项目,提炼具有挑战性的行业案例,校企协同指导学生开展企业级工程实践,以项目制推进高水平软件开发。
学院还实施“竞赛牵引”机制,将竞赛内容融入实践教学,设计阶梯式任务模块,并与华为、腾讯云等企业合作举办各类创新比赛,构建分级选拔体系,从大学一年级起分批遴选优秀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近年来,学生累计获省级以上竞赛奖励1500余项,其中国际及国家级奖项217项,涌现出《人民日报》“百名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徐心雨、探索“AI+智慧助老”的郭嘉程等优秀学生典型。毕业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与地方产业需求高度契合。近年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胜任度评价高,众多本科生考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
来稿时间:11月14日 审核:段昕 责任编辑:周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