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四维驱动 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发布日期:2025-10-27

近年来,我校全面落实“人才强省”战略部署,着力打造“评价改革强基、援建优势赋能、区位禀赋聚势、青年培育蓄力”四维驱动体系,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以评价改革强基,搭建人才评价的四梁八柱

一是构建“四位一体”综合评价体系,提升人才评价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学校评价体系坚持以绩点评价为底层逻辑支撑,量化人才贡献,以分类评价为核心要素统领,实现精准衡量,以软性成果评价为特色维度补充,关注非量化价值,以代表性成果评价为卓越导向牵引,突出质量标杆,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稳步提升。二是实施分层分类竞聘体系,强化岗位聘用的评价效能和结果运用。坚持分类型、分系列、分级别设置竞聘条件,实现岗位设置和学校事业发展相协同、岗位聘任和履行职责任务相统一、岗位考核和结果运用相衔接,构建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动态开放的岗位管理制度,岗位聘用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持续增强。

以援建优势赋能,构筑聚才引智的两校通道

一是坚持“引进来”,推动构筑创新人才高地。强化新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援烟台大学建设机制,出台《吸引集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优秀人才有关意见》,实施北大、清华人才“四进”烟园引智行动,通过柔性引进、全职聘用以及名师讲堂等多种方式,全力支持两校的顶尖学者、教学名师、银龄教师和青年学者加盟学校,开展深度合作。二是聚焦“走出去”,擦亮招才引智特色品牌。通过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举办“博士直通车”启动仪式暨人才政策宣讲会,强化面对面政策宣介与沟通交流,打造了富有学校特色的招才引智窗口,吸引海内外优秀博士参会洽谈,进一步深化了山东省、烟台市与两所顶尖学府交流合作的“桥头堡”角色定位。学校先后获评山东省和烟台市人才工作表现突出单位,党委书记人才项目连续3年获评“好”等次。

以区位禀赋聚势,催生人才集聚的虹吸效应

一是立足“向海而生”的区位优势,实施以黄海学者为代表的人才引育工程。制定《烟台大学人才引进与管理实施办法》,将引进人才分为黄海学者、优秀青年学者、优秀博士等3个人才类别和5个人才层次,为“雁阵式”学科布局提供精准化人才支撑。“十四五”以来,新增国家级人才13人、省部级人才49人,引进优秀青年博士400余人,带动2022-2023年国家及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经费额创历史新高。二是聚焦产业需求,构建产教融合创新体系。建立“企业提需求+学校出编制+企业供资金+政府给政策”的协同机制,通过“科技专员”派驻、“百名博士服务烟台行动”等形式,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区域人才集聚“高峰”,构筑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全面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1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技术转让费一次性到账超过2000万元,高温合金材料及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项目实现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年累计新增生产总值破亿元,自主研发的中国首个用于治疗抑郁症的国家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

以青年培育蓄力,回应人才发展的急难愁盼

一是构建全链条培养体系,破解成长空间瓶颈。实施“青年人才筑基计划”,通过成立青年博士班、青年创新人才协会等方式,帮助青年人才“入校即入团队”。创新阶梯式培育机制,畅通职称晋升通道,建立职称评聘“绿色通道”,设置校聘教授岗位,为青年人才量身打造晋升路径。 “十四五”期间,累计为400余名青年人才提供团队融入支持,4位青年人才依托“绿色通道”直聘高级职称,19位青年人才晋升校聘教授岗位。二是培育干事创业的优良生态,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构建“预研辅导-专家把脉-模拟答辩”的全链条服务机制,帮助青年人才开展项目申报,努力实现青年人才持续涌现与团队能级跨越提升的双重突破。实施教职工荣誉表彰体系,培育促进青年人才高质量发展的优良生态,支持更多优秀青年在科技创新实践中更好成长成才、更早脱颖而出。


来稿时间:10月27日      审核:赵久满      责任编辑:周媛媛